环球通讯!小物业牵动大民生| 苏州探路“全龄宜居住区”


(资料图)

“作为子女,我们每天在外面上班奔波,真的无暇也无力考虑周全,但是,我们做不到的事情,物业却帮我们想到了、做到了!”小区业主汪昆深深地松了一口气,由衷地笑了。“以前,总是担心老人出去走丢,现在有了手环,老人出门我们放心多了。”

老人手环,一头系着子女的心,一头牵系着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这是小区物业推出的助老暖心服务之一。即为小区有需求的业主定制“老人手环”,记录电话号码与房号信息,佩戴者出行时发生走失等需要帮助的情况时,附近的人只需拨打手环上的电话,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安排通知佩戴者家属。

“老人手环”,真正把实事“办”到业主心坎上。事实上,它仅是苏州“社区 + 物业 + 养老”服务的小小缩影。

据了解,“社区 + 物业 + 养老”行动计划是以创新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为抓手,以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原居安老”生活品质为核心,发挥物业企业“常驻社区、贴近居民、快速响应”的优势,为老年居民提供陪伴、关爱、应急等服务。

此举是市住建局会同民政局在全省率先系统性推进“社区+ 物业 + 养老”服务的整体方案,旨在全力打造“全龄宜居住区”。

打造新亮点:

智慧助老,把物业管家变身“养老顾问”

据苏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公报显示,在苏州常住人口中,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16 万人,占16.96%,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59 万人,占 12.44%。与“六人普”相比,60 岁及以上人口增加 83 万人,占比提高 4.20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增加 70 万人,占比提高 3.94 个百分点。另据资料显示,苏州全市人均期望寿命在 2019 年达到 83.82 岁,位列全国第一。

面对着日益加重的养老压力,一系列问题也应运而生。

比如,养老服务能不能实现菜单式的服务?独居老人出现突发事件,谁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并上门服务?

养老有需求,物业有优势。

“社区 + 物业 + 养老”解决了这一系列养老难题。

2020 年下半年,苏州率先试水“物业 + 养老”服务,永旺永乐、金虎、阳光城、水乡 4 家物业服务企业成为首批“苏州市原居安老响应中心”,并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参与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等服务项目。

“社区 + 物业 + 养老”项目意在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意在充分发挥社区在连接物业服务企业与老年人的纽带作用,积极撬动物业服务企业在社区治理和助老服务中的支撑力量,有效激发老年人在推动物业管理提升、社区公共事务中的参与热情,力促养老服务供给增加、物业企业转型增能、社区治理提质增效。

通过为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和资源介绍,促进养老服务供需信息更为对称,服务项目更为精准,辖区养老服务资源分配更为优化。

“社区 + 物业 + 养老”是“物业 +”系列工作的突破点,将物业与养老融合,切实将老人的急难愁问题解决在基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

“社区 + 物业 + 养老”遵循怎样的思路?通过放宽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准入门槛,在现有“苏州市原居安老响应中心”基础上,积极引导有意向、有条件、有能力的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运营,为其提供“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和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撑。通过适老化改造配备,配备随身智能监测、呼叫预警等养老产品和设施设备,引入夜间照护、代买代送、文娱互动、智能化设备操作指导等服务,确保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真正落地。

探路新路径:

社区 + 物业 + 养老

4 月 15 日,市住建局和市政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社区治理 赋能物业企业 助力养老服务的行动计划》,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社区 + 物业 + 养老”服务新模式,将“物业 + 养老”再纵深推进,为共建共治共享背景下的苏州特色养老新模式再探新路径。

此次行动计划是“物业 + 养老”的 2.0 版本,旨在构建起社区、物业服务企业与老年人之间双向互促、三方互动的良性关系,着重发挥社区平台的枢纽功能,为物业服务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养老资源和配套体系,激发物业服务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成为苏州老年人“身边、床边、周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补充。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为推动“社区 + 物业 + 养老”试点行动落地见效,两部门聚力开展联建共治提升行动、爱心助老志愿行动、“物业 + 养老”融合行动、服务队伍增能行动四大行动,以及试点项目清单、工作指导清单、政策支持清单三份配套清单。

关于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社区要帮助物业服务企业链接本社区及周边养老服务设施、服务项目、服务平台、服务人员及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共建单位等养老服务资源。物业服务企业要充分发挥参与养老服务便捷性、及时性等优势,深度整合自身资源,加快组建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找准服务定位,探索服务方式。

关于强化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通过“社区 + 物业 + 志愿者”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居家养老巡访关爱服务制度,实行普遍巡访和重点巡访相结合,采取电话问候、上门探访、建设智能呼叫系统等多种形式,打造“原居安老响应中心”,探索建立应急处置流程和联动机制,增强老年人对社区工作和物业服务的信任度。

关于延展养老服务内涵。稳步实现物业服务企业从对物的管理向对人的服务转变,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配备智能水 / 电表、一键呼叫、烟感报警等设备,参与推广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等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帮助老年人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与安全。鼓励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与大型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和双向转介绿色通道,为老年人便捷就医和互联网诊疗提供帮助。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办社区课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并自主探索其他个性化、定制式、菜单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关于组建专业化队伍。将物业服务企业中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纳入全市养老护理员培训体系,鼓励申报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认定。努力在物业服务企业中培育“养老顾问”,熟练掌握养老政策,为有需求的老年人精准匹配相应的为老服务资源。

另外,工作指导清单明确了 3 大类 17 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物业服务企业对标对表开展基础类、重点类、特色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行动指南。同时,按照“一区一特”、“一项一策”的要求,鼓励试点项目所在县市(区)探索实验区域特色路径,鼓励试点项目所在街道、社区、物业服务企业结合区域特色、小区特性、老年人特点综合施策,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推进“社区 + 物业 + 养老”行动计划,全力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民政和住建部门于 5 月 17 日共同研究推出《关于进一步支持“社区 物业 养老”服务发展的九项措施》,包括融入社区治理、探索交叉任职、强化链接指导等,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赋能、支持和保障,最大限度营造宽松有序的政策环境。9 月 6 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社区 + 物业 + 养老”工作的指导方案》,进一步助力各物业服务企业开展相关工作。

寻求新突破:

推进试点扩面,打造“全龄宜居住区”

苏州市鼓励各地研究制定“先行先试”支持政策、灵活措施,对试点社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列入全市老年友好示范社区。而后,推进试点扩面,确保每个板块都有“社区 + 物业 + 养老”服务模式示范点。

据了解,目前,苏州共有 85 个项目入围首批试点,涉及全市 10 个板块的 40 个镇(街道)、81 个村(社区)和 52 家物业服务企业。其中,工业园区的海悦花园一区成为了住建部 15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试点项目”之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指导清单涵盖基础类、重点类、特色类共 3 大类 17 个项目,为物业服务企业对标开展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预计到 2025 年底,实现“社区 + 物业 + 养老”服务模式示范点覆盖全市所有街道(镇),达到养老服务供给增加、物业企业转型增能、社区治理提质增效的预期目标。

“社区 + 物业 + 养老”行动是具有苏州特色的服务模式,是深化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苏州市深入开展“全龄宜居住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全龄宜居住区”,即是整合养老、教育、医疗等资源,提供一个解决子女教育、父辈养老、自身养老等多重需求,且适合全民居住、终生居住的社区。它既可满足不同年龄段的物业配置,又具备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配套,推崇老人在自身所熟悉的环境中居家养老,不脱离家庭与生活。这样父母和子女的距离比较近,所谓“一碗汤的距离”。同时,社区为老人提供家庭养老力所不能及、社会养老无法悉心照料的疗养设施及人员配备。

下一步,苏州市将深入探索“物业 + 急救”“物业 + 托育”“物业 + 助残”等公共服务模式的苏州路径,以物业服务的多领域延伸,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需求,全力打造“全龄宜居住区”,以期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住区中寻找到舒适的尺度,并在自己适用的空间中享用生活。

来源: UP城市

关键词: